实验室介绍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在线系统
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北京语言大学陈傲博士应邀作“音乐与语言中的音高感知:从婴儿到成人”讲座
日期:2021-06-26 浏览次数: 字号:[ ]

6月25日下午,应我校“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之邀,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康复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陈傲博士为我校线下及线上师生带来一场生动而有趣的学术讲座,题为“音乐与语言中的音高感知:从婴儿到成人”。此次讲座陈老师主要介绍了她本人在博士及博后期间完成的系列实验语音学研究,研究方法包括行为和脑电两种,而这一系列研究的出发点在于知觉重构假设(perceptualreorganization hypothesis),即婴儿可以对世界上各种语言的音位进行区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在6-9个月期间)婴儿对非母语语音的感知能力却逐渐下降。基于这一假设,陈老师提出了两个主要研究问题:1)(非)声调语言母语者在婴幼儿阶段(如4个月、12个月)和成年阶段在声调感知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和差异?2)(非)声调语言母语者在音乐音高感知能力和声调感知能力方面是否存在相关性?

陈老师首先介绍了她在研究初期所进行的多项行为实验,分别围绕母语背景为汉语和荷兰语的婴儿、成人音乐音高感知能力和汉语普通话二声和三声的感知能力而展开。实验所采用的是实验语音学的经典范式,视觉注视范式(thevisual fixation paradigm)。该范式通过注视时间来判断受试者是否能够感知到声调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母语背景是汉语还是荷兰语,成人都能够准确地感知到汉语普通话声调之间的差异。这一发现否定了知觉重构假设。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对于荷兰语为母语的成人而言,其声调感知能力与音乐音高感知能力之间呈正相关,然而二者在汉语为母语的成人间则不存在相关性。关于荷兰语背景的婴儿,研究发现4个月的时候婴儿尚不能识别音乐音高和汉语声调,而12个月的时候可以区分。

上述研究结果在陈老师第二阶段的脑电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陈老师重点介绍了一个重要的ERP成分,即一种失匹配反应(Mismatch response),它能够反映出大脑对声学刺激变化的自动辨别能力。在成人中,这一反应大概出现于偏离音之后的200毫秒左右,表现为失匹配负波MMN。在婴儿中,则表现为失匹配正波MMP。陈老师的脑电研究恰恰分别捕捉到了这两个成分。在成人(中、荷、澳)受试者中均发现了MMN;而且,除汉语母语者外,成人受试的音乐音高感知与声调感知正相关。这一发现与初期的行为研究结果完全一致。此外,在英语母语背景下,4个月婴儿的音乐音高和声调感知中均发现了反映婴儿声学刺激差异辨别能力的MMP,而在12个月婴儿阶段,该差异辨别能力则表现为与成人近似的MMN。这个发现是对之前行为研究的补充,初步描绘出从婴儿到成人对于音乐与语言中的音高感知的大致发展轮廓。

陈傲博士

陈老师还简要介绍了目前正在主持的一项国社科研究,关于汉语儿童声调感知和词汇习得之间的交互发展研究,探讨了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词和音位如何互相促进和支持,并且展望了在ERP成分N400和MMN方面的预期发现。讲座最后,陈老师回答了师生们关于声调如何定义的问题。陈老师指出,声调是能够区分词义的音高信息变化,其物理量表现为基频,感知量表现为音高,是音系学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此外,陈老师还与大家共同探讨了关于儿童语言研究中的儿向语现象、儿童语言历时研究的难点、儿童脑电数据采集的技巧、以及二语者汉语声调习得等方面的问题。大家均表示深受启发。最后,大家通过热烈的掌声对陈老师的分享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图片为实验室部分老师与陈傲博士合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

2021年6月30日


新闻动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